阅读历史 |

第652章 教育改革(1 / 2)

加入书签

詹事府的大厅之中,朱瞻壑坐在椅子上,杨士奇等大臣分列两旁,轮流上前向朱瞻壑禀报要处理的公务。

等到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,朱瞻壑这才开口道:“这些年咱们对百姓一直鼓励生育,现在成果十分显著,光是京城一带,十岁以下的孩子就有上万人,孩子多了,教育也要跟上,所以我决定由朝廷出面,组织更多的孩子入学读书!”

“太子殿下,咱们不是已经有县学了吗?”

这时国子监祭酒郑礼站出来,一脸不解的问道。

郑礼年纪不大,当初朱瞻壑招募读书到天竺时,郑礼是

“光是县学是不够的,而且县学又不负责教学,并不能承担教化百姓的作用,因此我决定以国子监为主,对大汉国内的教育进行一次改革,郑祭酒到时你来协助我!”

朱瞻壑直接指了指郑礼道,相对于其它的官员,郑礼不但年轻,而且思想也十分开放,否则当初他就不会舍弃大明的进士不要,跑来大汉这里做官了。

“太子,不知你打算如何改革教育?”

杨士奇还是十分稳重的,这时站出来问道,他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朱瞻壑的想法,这样也能做到心中有数。

“我打算由朝廷出面,以县学为基础,每个县最少建一所公学,全县所有适龄的儿童,全都要进公学学习,当然每个学生要收取少量的费用,每年县里的考核,需要增加一条,那就是治下儿童的识字情况!”

朱瞻壑将自己大概的想法讲了一遍,其实也是照抄后世的义务教育。

“太子,如果每县都建造公学,而且学生只收取少量的费用,岂不是说朝廷要出钱补贴这些公学?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啊!”

没等杨士奇开口,一旁的户部侍郎张尚就站出来道,他以前是英国公府的管事,因精通理财而破格提拔,现在已经是户部的二把手,日后很可能会接任尚书之职。

“税收本就是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你们户部收那么多税,不完并不是件好事!”

朱瞻壑却笑着反驳道。

大汉并不缺钱,主要是有两点,

另外大汉可不是光有汉人,除了几十万汉人外,还有几千万土人,这些土人同样也要交税,但大汉在土人身上的钱却很少。

换句话说,汉人做为特权阶层,其实是被土人供养的,相当于几十上百个土人养一个汉人,因此朱瞻壑才敢在这个时代搞大规模的教育。

至于土人,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这个教育计划之外。

“太子,钱的问题先不说,如果大规模建造公学,一个先生顶多带二三十个学生,现在孩子那么多,咱们也根本找不到这么多先生啊!”

杨士奇一针见血,直接指出公学不可行的原因。

“这个问题我也想过,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,一方面,可以派人回大明悄悄招募,要求不高,只要读过几年正经的私塾即可,另一方面,我打算对公学的教学方式做一些改变,从而让一个先生能带更多的学生。”

朱瞻壑耐心的解释道。

“这不太可能吧,我也读过多年的私塾,一个先生最多只能带二三十个孩子,再多就照顾不过来了。”

郑礼听到朱瞻壑的话,却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。

私塾的先生虽然招收多个学生,但其实这些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一对一,每个学生学习的进度不同,先生也会针对他布置不同的课业。

比如刚进私塾的学生,可能才开始学习写字,而另外一些学生,可能已经开始背《尚书》了,但这些学生都会在同一个教室上课,这种教学方式在朱瞻壑看来,效率实在太低下了。

“郑祭酒伱有所不知,在我的设想中,公学的教材统一,所有先生都要按照教材教学,这也就降低了对先生的要求,另外学生也会分成不同的班级,每个班级的学生,学习的都是一样的内容……”

朱瞻壑说着,把后世学校的教学方式大概的讲了一遍。

杨士奇这些高官都是聪明人,很快就听明白了,这种完全不同于私塾的教学方式,也让他们有种大开眼界之感,从来没想过竟然还能如此教授孩子学习。

“相比于那种传统的私塾教学,公学的优点还有很多,比如我们可以控制教材,将孩子培养成我们需要的人才等,这里就不细说了,等日后公学开始教学后,相信大家肯定深有体会!”

朱瞻壑最后总结道。

“太子,公学的确有很多的优点,可是像你说的那样,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,就算用公学的教学方法,先生恐怕也照顾不过来吧?”

杨士奇不愧是宰相之才,脑子反应就是快,这时再次提出质疑道,他并不是反对公学,而是觉得有些事情必须说明白,这样日后才会少出问题。

“的确,人数一多,先生的确照顾不过来,同一个班级,总有学得好和学得差的,我们只需要保证大部分人能学出及格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女生耽美相关阅读: